名品傳家
treasures
北京近代電業的幕後金主(商務篇)
來源:驀然回首,燈火闌珊処——北京百年電業稗史蕞談

 

北京近代電業的幕後金主——鹽業銀行
关键词  贷款  电灯公司  岳荣堃 古董

绪    论

        众所周知,货币汇兑业务是产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。从实物交割的易货形式到以钱物为标志的买卖关系的形成,逐步确立了市场条件下的商品贸易模式,并通过交通运输打通地域间的联络,使产品和货物得以跨区域买卖,互通有无。为了在交易时实现钱货两清,便出现了货币的异地流通与兑换的需求,钱款经营行当应运而生。


        我国清代前期,随着内乱戡平、边患初定、四海一统、社会趋于安宁,生产日渐增长,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,终于迎来了“康乾盛世”的荣景。在商品经济发达和城乡商贸活跃的氛围之下,专营货币的行业走上经济舞台,开始发挥独特的作用。起先是以经营银钱兑换为主业的钱庄,针对商户、私人办理货款的兑现,兼营票据的本地业务。尽管解决了银、票兑换的问题,但异地交割,仍需携巨款往返,既费时费力,又不安全,只得依赖镖局押款,却非万全之策,且效率很低。这种异地货款交易不畅的弊端,对于从事大宗和长途贩运的商帮来说,更是深有体会的。因此,着手筹办跨区域钱款汇兑业务的历史重任,便落到了惯于辎重远征的晋商肩上。通常认为,最早经办远途款项汇兑的票号,应诞生于清代中晚期的道光年间。有据可查的是,于清道光十一年(1831年)由山西祁县商人在北京崇文门大街附近创立的日升昌票号,此后晋商又相继开办了以‘盛’、‘源’等命名的,具有“财源茂盛”寓意的著名票号,很快就遍布南北各地,业务蒸蒸日上。经过几代业者的不懈努力,票号与钱庄相辅相成,互为依托,逐渐发展到全国各主要城镇,票号、钱庄遍布繁华所在,所谓汇通天下,成为一时观瞻。尤其是晚清经历太平天国运动、各地内乱不断,地方捐税不能畅达京师,无奈之下,清廷开始将地方缴款,交由票号办理,从而使票号通过官银汇兑获利不菲。据统计,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户部在票号存银已超过其账面储款的三分之一,可见当时票号在国家金融服务行业中的地位。


图1留有盛源長墨筆字樣的清代票號賬房使用的青花瓷硯盒


        可是,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语:物极必反!就在票号兴旺一时的背后,一场行业体制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转型悄然而至,中国本土所孕育的票号和钱庄即将淡出历史舞台,而一种代表西方商业社会特征的先进货币经营模式,在中英鸦片战争后抢先登陆开埠之初的上海,并逐渐渗入到中国近代社会的方方面面,这便是对近代中国经济、商贸乃至政治等全方位构成深远影响的最大一宗舶来品——银行。


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兴起


        一般认为,现代银行业产生于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。十七世纪末,在英王和政府的支持下,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、具有现代资本信用功能和资金融通理念的英格兰银行,标志着国际金融业,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。鸦片战争后,英国凭借“南京条约”,打开了中华闭关锁国的大门,大量英资洋行蜂拥而至,争相进入上海等沿海开埠城市,为资本出入、及商贸经营、提供金融服务的外来银行随之出现。


图2登陆中国的第一家外来银行


       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,英国的丽如银行成为入主上海外滩的第一家外资银行,同时也是近代银行业在华落地之始。但由于中国动荡的社会局势、和风起云涌的反清斗争、以及遭遇到本土民众的排斥,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外资银行的在华扩张。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,专营南亚及远东业务的英国麦加利(渣打)银行落户申城,标志着近代中国银行产业化的开端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,麦加利(渣打)银行为配合英国对华出口的需要,以“治外法权”为名,在华发钞。而此前在中国境内,只有朝廷户部和经过授权的地方官银钱局享有造币发行的专营权。麦加利(渣打)银行此举,开启了银行介入中国国内货币流通周转、调控的先例,也为日后中国由行政机构的货币发行,转向国家银行发钞的制度作了铺垫。


图3十九世纪末英国麥加利银行在华发行的钞票


        在华外资银行的一个间接影响,就是带来了资本运作的现代意识和金融管理的理念,西方银行进入中国半个世纪后的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我国首家自营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,于十九世纪临近尾声时在上海诞生。数年过后,在清末新政的氛围中,户部尚书鹿传霖,于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着手筹办我国的国家银行“大清户部银行”,次年成立于北京西郊民巷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邮传部为了偿付盛

Copyright © 2007 版權歸北京尊古國際文化藝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所有,禁止轉載
《中国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》备案号:京ICP备10029696号-1
聯系地址:北京CBD E-mail:wangpg1941@126.com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595